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就创业指导

高职院校学生 高质量就业的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 时间:2022-12-13 作者:贵应院就业 浏览量:

高职院校学生 高质量就业的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作者简介:张振(1986-),男,山东阳谷人,教育学博士,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与发展规划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学生就业;

董刚(1955-),男,北京人,工学硕士,天津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机械工程。

【摘要】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在就业岗位的适配、就业服务的供给和就业环境的优化等方面具有新的内涵,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提出新的要求。目前,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就业形态的不断演变和“慢就业”心态的普遍存在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提出挑战。优化路径如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数字素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工作岗位需求;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适应工业4.0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趋势;完善高职院校的就业管理模式,合理应对就业形态演变带来的挑战;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基本数字素养;灵活就业;慢就业


文本引用:张振,董刚.高职院校学生 高质量就业的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9):3-9.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要求。[1]作为与就业直接相关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首当其冲。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既面临诸多挑战,也获得了发展机遇。


一、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

就业的新内涵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作为工作要求之一,[2]并对就业岗位的适配、就业服务的供给和就业环境的优化等进行了规定,丰富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新内涵。

(一)就业岗位的适配
在《意见》“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部分,对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强调优先发展新兴专业、加快建设人才紧缺专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专业的同时,还指出要撤销、合并就业去向落实率低和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需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趋势,适时、适度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调整,据此增强专业设置与就业岗位的适配度。

(二)就业服务的供给
在《意见》“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部分,对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进行了明确规定。此外,还强调积极培育产教融合服务组织,编制和发布行业人才就业报告和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离不开优质就业服务的供给。除了上文提到的相关服务外,高职院校还需要关注就业管理模式的完善和就业心理辅导的开展,为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三)就业环境的优化
在《意见》“优化发展环境”部分,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落户、职称评审和晋升等进行了规定,强调打通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和职业发展通道。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需要良好的就业环境支撑。高职院校应积极了解和把握最新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主动对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就业相关部门,合理应对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共同营造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环境。


二、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现实挑战


(一)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对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提出新挑战
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改变了全球产业发展形态,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岗位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研究报告指出:到2030年,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和技能变更将占到全球份额的36%,多达2.2亿的中国劳动者(占劳动者总数的30%)可能因自动化技术而变更职业,中等自动化情景下约有5160亿工时(平均每位劳动者约为87天)或将因技能需求变化而重新部署。[3]由此可见,数字技术及其引发的劳动力市场变动正在并将继续对我国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是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变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数字素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基本数字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有机融合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有效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前提,与未来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4]目前,国内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对基本数字素养的认知还不够清晰,整体水平仍有待提升,培养方案也亟需完善。[5]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直面学生基本数字素养存在的问题,由此方能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未来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新变化。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岗位变动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产业形态和工作世界,而且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产生深刻影响。《2021中国职业教育年度质量年报》数据显示,近三年来,第一产业对应的“农林牧渔专业大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逐年下降,从2019届的70.1%降至2021届的65.1%;第二产业对应的“装备制造专业大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则逐年上升,从2019届的53.3%升至2021届的60.4%。[6]可以预见的是,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大类、智能制造专业大类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而农林牧渔专业大类、轻工纺织专业大类则将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关注专业设置与就业岗位的适配度,由此方能应对数字技术对就业岗位的新要求。

(二)就业形态的不断演变对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提出新挑战
随着新业态、新模式的推陈出新,人类的工作方式和就业形态也在发生改变,去雇主化、去平台化的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灵活就业是其中的代表。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22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2亿,占到全国劳动力总量的两成以上。[7]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崇尚自由和个性发展,在多元就业观的影响下,灵活就业的意愿更强,灵活就业的比例相对更高。麦可思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21届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有7.7%的人选择灵活就业,而本科院校的这一比例仅为4.2%。[8]灵活就业在缓解高职院校部分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带来了挑战。一方面,灵活就业使高职院校学生处于短期经济回报和长期职业发展的矛盾境地。灵活就业具有短暂性和灵活性的特征,能够满足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眼前的就业诉求和短期的收入需求。然而,灵活就业还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性技能的获得,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资本的积累,并对其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造成消极影响。[9]更加严重的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可能面临被扭曲的风险,不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灵活就业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权益保障面临挑战。灵活就业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分布和构成结构相对复杂,并阻碍了就业相关责权关系的厘清。受信息不对称和关系不平等的影响,灵活就业的从业者一般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灵活就业的工作时间、劳动强度、薪资收入、失业认定等方面的公平性也就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三)“慢就业”对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提出新挑战
国际劳工组织(ILO)最新发布的《2022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失业青年总数将达到7300万人,较2021年(7500万)略有改善,但仍比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前多出600万人。[10]受经济下行和疫情间歇性暴发的影响,我国青年的就业形势也同样严峻。新锦成研究院《2022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报告指出,2021届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半年后未就业比例由2020届的9.6%上升至10.8%。在众多未就业的原因中,多达22.4%的未就业毕业生选择了“有工作意向,还在观望”,所占比例最高。由此可见,作为首批进入就业市场的“00后”高职院校毕业生,他们的“慢就业”对高质量就业带来了挑战。一方面,“慢就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融入带来消极影响。“慢就业”心态是由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认知不清晰造成的。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类和就业辅导类课程,不了解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发展前景。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的预期过高,认为已有就业岗位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进而选择继续观望。在时代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上述状况都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融入,并面临被社会淘汰的风险。[11]另一方面,“慢就业”心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慢就业”群体在就业方面普遍存在心态失衡现象。[12]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慢就业”其实是就业压力过大的一种表现,大多是因为缺乏过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而导致的。新锦成研究院《2022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报告指出,多达18.8%的未就业毕业生是由于“缺乏相关实习、实践经验”造成的。长期的“慢就业”者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往往面临无法理顺职场关系、难以适应工作氛围等问题。消极的“慢就业”可能会演变成为“懒就业”,最终或者屈从于并不满意的就业岗位,或者放弃就业机会,并进一步危害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优化路径


(一)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数字素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工作岗位需求
首先,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字素养课程设置。在调研工作岗位对劳动力基本数字素养要求的基础之上,面向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设置数字素养相关的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提供丰富的数字素养课程拓展模块和弹性学时选择,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数字素养提升需求。将基本数字素养学习有机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数字资源和数字技术创造性解决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匹配数字时代工作岗位对劳动者数字素养的要求。其次,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搭建高职院校教师交流互动平台,分享学生基本数字素养提升的教学经验和典型案例。鼓励高职院校教师主动了解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应用,通过企业实践及时掌握先进的数字技术,并将其运用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及时为学生的数字素养提升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支撑。[13]再次,优化高职院校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开发、拓展数字化学习资源,将数字技术贯穿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畅通高职院校数据和信息交互通道,营造良好的智慧化学习环境。保障数字化实训设施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通过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遵循行业作业标准开展工作任务训练,为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世界”与“工作世界”之间的有效衔接提供保障。

(二)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适应工业4.0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趋势
首先,依照标准合理规划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推进数字化升级改造,构建未来技术技能”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的重要特征之一。[14]依照新的专业目录,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规划和整体办学条件,对接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充分论证开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相关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更新、升级高职院校专业的名称、培养方案和建设内涵,对相关专业布局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其次,逐步拓展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宽度。工业4.0以及与之匹配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模式对劳动者的综合素养和复合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窄口径的专业设置以及相对单一的技能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工业4.0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能力的需求。[15]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专业群建设逐步拓展专业建设的宽度,强化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养和复合能力的养成,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再次,着力打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特色专业。高职院校应着力打造符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的特色专业,据此提高专业设置与就业岗位的适配度,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特色,使就读相应特色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能够有效匹配区域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而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

(三)完善高职院校的就业管理模式,合理应对就业形态演变带来的挑战
首先,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处理好对口就业和灵活就业的关系。虽然国家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建立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16]但是从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和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出发,高职院校在适度倡导学生灵活就业的同时,更应该优先引导学生选择对口就业,为学生持续获得发展性技能和积累职业生涯资本提供建议。其次,健全高职院校学生灵活就业的指导服务。加强高职院校灵活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工作岗位介绍等信息供给服务,提高学生的劳动权益保障意识。完善符合新就业形态的就业指导服务,选送高职院校辅导员参加职业指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等专业培训,提高学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再次,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追踪和保障服务。高职院校应积极对接当地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社保经办机构,及时掌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档案转递、人事代理、组织关系接转和社会保险等信息,为他们提供持续的保障服务。主动了解高职院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服务。

(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期待。新锦成研究院在2021年和2022年大学生就业质量统计中,将2020届和2021届全国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 XGBoost 及解释模型 SHAP,计算出职业期待符合度、本专业就业机会、就业形势乐观度、月收入、母校所在地等36个特征指标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及排序。排序结果表明,影响2020届和2021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36项就业相关指标中,职业期待符合度连续两年排名第一,是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最重要的因素。[17]因此,高职院校需引导学生合理调整职业期待,据此降低就业心理落差,维持相对稳定的就业心理状态。其次,加强高职院校就业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面对相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加强就业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心理疏导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心理困难。新锦成2020届和2021届全国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调研表明,通过开展就业相关心理咨询服务,高职院校学生“担忧毕业时不能及时就业的比例”由2020届的56.8%降至2021届的51.3%,“对就业形势感到乐观的比例”由2020届的34.9%升至2021届的35.9%。[18]再次,适度干预高职院校学生的“慢就业”心态。通过校企合作做好毕业生顶岗实习工作,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毕业生获取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本领,从根源上预防“慢就业”心态的滋生。充分调动高职院校相关人员和家长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家校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避免“慢就业”演变为“懒就业”。


参考文献:
[1][1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2022年第19期 Theory Front 理论前沿7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2-08-09]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2-08-09]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3]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EB/OL].(2021-04-08)[2022-05-06]
https://www.mckinsey.com.cn/wp-content/uploads/2021/03/MGI_Reskilling-China_-Full-CN-report.pdf.
[4]陶红,唐婷.数字经济时代高职生数字素养培育的逻辑理路与路向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53-58.
[5]赵红梅,杨琪慧,陆婉琰.人工智能时代高职财会大学生数字素养现状调查与培育[J].职教通讯,2020(11):80-85.
[6][17][18]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2021中国职业教育年度质量年报[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7]梁丹.新兴职业:毕业生的另一种选择[N].中国教育报,2022-06-10(005).
[8]南方网.高校生灵活就业“满意度不高”,就业培训如何“避坑”?[EB/OL].(2022-06-20)[2022-08-14]
https://edu.southcn.com/node_a61d7f4d71/8c6a68c113.shtml.
[9]张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建构:职涯资本的视角[J].职教论坛,2020(6):100-104.
[10]中国新闻网.国际劳工组织:预计今年全球失业青年总数将达7300万人[EB/OL].(2022-08-11)[2022-08-12]
https://www.chinanews.com.cn/gj/2022/08-11/9825442.shtml.
[11]董刚.关于我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和主要建议的报告[J].天津政协,2015(7):7-8.
[12]劳动报.慢就业?最多“慢”一月!金牌职业指导师告诫应届生[EB/OL].(2019-09-17)[2022-08-14]
https://www.51ldb.com/shsldb/lbxw/content/1fd023bb-a384-447b-948f-97fb5a20c688.html.
[13]张振.工作本位学习视域下职业教育师资发展:欧盟经验与中国镜鉴[J].教育发展研究,2021(Z1):48-54.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图解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EB/OL].(2021-03-24)[2022-08-26]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7600/202103/t20210324_522265.html.
[15]刘晓.适应“工业4.0”,职教应如何转型[N].光明日报,2016-11-01(015).



分享到:

Copyright © 2009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55RC人才网

地址: EMAIL:info@55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