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就创业指导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让广大劳动者实现全面发展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 时间:2022-12-12 作者:贵应院就业 浏览量: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让广大劳动者实现全面发展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系统阐释了就业工作的丰富内涵,深刻分析了就业工作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科学回答了做好就业工作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局势稳中向好,成为民生改善的坚实基础、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既强调了就业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优先位次,又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消除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技能培训和权益保障等,作为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报告紧扣就业领域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前瞻性和全局性谋划,科学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重要性和关键点突出,主攻方向、主要举措和重点对象明确。报告中的“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点明了就业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彰显就业“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同时,需要注意到,“平等就业”和“就业歧视”第一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表明了党中央对就业公平的重视,也展现了党中央推进落实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力度和决心。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在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内多点散发疫情等因素影响下,经济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工业和服务业经济都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恢复态势趋缓,稳就业任务更加繁重。综合来看,当前就业形势总体保持基本稳定,但是存在就业压力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促进青年就业任务艰巨,以及现有政策滞后于就业灵活趋势等突出问题。同时,针对性别、年龄、学历和疾病的各类就业歧视现象仍然存在,不仅直接损害了部分劳动群众的平等就业权利,更为我国实现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带来了不利影响。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既是基本实现国家就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十四五”时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新时代,要把稳就业促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在“发展目标”和“政策支持”两方面体现就业工作在宏观政策中的优先位次。同时,作为整个宏观政策体系的组成部分,就业的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都要服从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针对就业领域的突出问题,应在宏观政策层面综合发力,持续强化优化就业优先政策,发挥好就业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叠加作用。

坚持把促就业作为发展优先目标,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人社部门在制定各级各类发展规划时,要切实树立就业优先理念,并贯穿到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制定财政、货币、金融、产业等政策时,充分考虑对就业的影响,并将促进就业作为政策出台的重要依据和政策效果的评价标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强“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等经济圈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各类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施重大投资项目,应把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分析、应对预案、后期评估作为必要条件,优先安排具有较好就业增长效应的公共投资,对于具有较好就业增长效应的民间投资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妥善安排政策出台步伐,做好预期管理和风险防控,防止短期冲击加剧失业形势。

优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升就业治理效能。人社部门需要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性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更多地吸纳就业。通过提供培训、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对到中小微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人才,在专家选拔、户籍管理、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视同仁。统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度重视并精心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企业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完善扶持创业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场地支持、工商注册等政策,推进创业政策落实,完善创业服务。

加快完善促进公平就业制度,加强法律法规保护作用。加强对女性、大龄劳动者、低技能劳动者、残疾人和有传染病史劳动者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健全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推进反就业歧视立法,明确界定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和举证责任,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健全司法救济机制。建立就业成本分担机制,在规范用人单位主体行为的同时,要充分保障用人自主权,通过发放就业补贴等方式分担用人成本,引导用人单位自发消除就业歧视。发挥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带头示范作用,放宽招聘年龄限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应联合招聘平台对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监管,建立“就业歧视投诉专窗”和相应的管理办法,对于招聘过程中出现的就业歧视情况及时责令整改,并进行相应处罚。

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统筹整合培训资源,提升就业创业培训覆盖面和针对性。开发建立全域统一的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管理服务平台,完善相关职业培训科目,增设高新工种和稀缺工种的培训课程。采取送培训到街道、入社区、进企业等举措,实现就近培训。精准开展岗位推荐,提高劳动者参训热情。继续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统一发布。推进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强失业动态监测。

加强政策支持和规范,保障灵活就业者权益。完善新就业形态保障体系,对适用劳动法的用工,依法予以规范。对难以适用的,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适应于新业态用工的劳动标准体系,以及收入形成和增长机制。研究多元化社会保险办法,建立基于劳动者可监控收入的社保政策,探索社保费代缴服务。研究以个人身份跨户籍地参加职工社保办法,引导新业态企业和从业人员参加商业保险,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优化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支持平台企业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技能培训。


分享到:

Copyright © 2009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55RC人才网

地址: EMAIL:info@55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