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政策公告

唐雪平,许杨: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与对策研究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 时间:2024-05-20 作者:55RC人才网 浏览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高等教育发展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关系民生和稳定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2023年达到了1158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1]同时根据预测,2035年以前,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将持续保持在1200万人左右,总量压力巨大。从岗位需求看,据人社部统计,202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高校毕业生成为城镇新增就业主体。[2]由于受国际经济下行影响,近两年回国就业的留学生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严峻。在各大招聘会场,出现一个职位几十个人乃至几百个人争抢的局面;但同时,部分用人单位“招工难”“用工荒”现象也日益凸显。就业市场上这种供求不匹配的现象,称之为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因此,分析产生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成因,研究解决的办法措施和实施路径,对于帮助政府决策,指导高校和社会各方推进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结构现状


高校毕业生在各行业中的就业分布及变化趋势差异较大。以本科毕业生为例,2018—2022年,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五个行业吸纳的毕业生数量排名靠前,五年平均占比分别为14.81%、11.60%、11.50%、10.94%、7.62%。[3]一方面是由于此类行业规模相对较大,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较强。另一方面,行业发展形势相对较好,也是毕业生选择的重要原因。从趋势来看,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对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吸纳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2022年吸纳的毕业生比例与2018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90%、0.71%、0.66%、0.54%、0.41%;建筑业、金融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对下降,2022年吸纳的毕业生比例与2018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34%、1.20%、0.83%、0.78%、0.76%。(表1)

图片

从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看,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去向比例从高到低分别是单位就业(50.4%)、自由职业(18.6%)、慢就业(暂无具体打算)(15.9%)、国内继续学习(9.3%)、创业(1.9%)、出国继续学习(1.3%)。[4]同时,单位就业、国内继续学习、出国继续学习呈下降趋势,自由职业、慢就业(暂无具体打算)、创业则呈现出上升趋势。(表2)

图片

从就业单位性质流向看,2018—2020年,民营企业/个体仍是多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以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为例,民营企业/个体对该群体就业的吸纳超过50%,但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从2018年的54%下降到2020年的52%。国有企业、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对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容纳能力同样较强,且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流向比重呈上升趋势,2020年相比2018年上升了2%。(表3)

图片

从就业区域流向来看,各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以省内为主,省内就业的比例普遍在60%以上。以重庆、四川、云南、内蒙古为例,高校毕业生省内就业率分别为68.84%、75.95%、79.25%、72.74%,这与招生时的生源结构有较大关系。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由于经济相对发达,接收毕业生的总量大于本省市毕业生数量,在吸纳人才方面表现为净流入。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东北三省在吸纳毕业生方面表现为净流出。(表4)

图片

从学历层次来看,不同学历层次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流向存在明显差异。以重庆市2022届高校毕业生为例,专科和本科毕业生选择非国有企业的比例分别高达55.44%和51.33%,而研究生选择非国有企业的比例则仅为27.52%。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基层项目、机关等就业单位研究生的去向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生和专科生。由此可见,高学历毕业生更偏向于传统意义上比较稳定的就业单位,或者说高学历毕业生在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工作的获取上有着更大的优势。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与需求脱钩,导致一些专业人才紧缺,而另一些专业人才过剩,由此形成专业结构性矛盾;二是高校毕业生选择政策性岗位热情高涨,导致政策性岗位供不应求,市场性岗位因为毕业生不愿去而显得“供过于求”,由此形成岗位结构性矛盾;三是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契合度不高,导致职业能力无法胜任工作,形成知识技能结构性矛盾。

(一)专业结构性矛盾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是指学科专业供需失衡导致的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并存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产能不足。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的市场要求,从而出现“结构性缺失”。统计数据显示,2018—2022年,我国大数据智能化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虽然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从2018年的5.4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7.9万人,但需求总量远高于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人才缺口十分巨大。[4]根据智联招聘的统计数据,2023年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中,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新能源等行业需求强劲,半导体/芯片工程师这一岗位的毕业生招聘增速甚至达到218.4%。[5]据中国半导体协会统计,2022年我国芯片专业人才缺口超过25万人,预计到2025年这一缺口将扩大至30万人。[6]可见,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是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产能过剩”。高校专业重复设置和招生计划控制不尽合理,导致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供给远远大于需求。部分省市高校文科类专业重复设置较多,与产业结构明显不匹配,如重庆高校文科类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总量达到54%左右,而产业结构需要理工类的毕业生占70%左右,导致文科类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同时,较多省市专业重复设置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一些民办院校,学前教育、英语、管理学等培养成本比较低的专业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严重,培养总量远远超出市场需求,人为增加了就业难度。现实表现在毕业去向落实率呈现较大差异。如2022届云南省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层次的工学类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4.54%,本科层次的农学类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1.27%,而对应的同层次的哲学类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则分别仅为75.74%和75.68%。[7]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与展望2023》,当应届生被问及是否有后悔当初所学专业,表示后悔过的占比合计超60%,其中后悔过,但坦然接受的占比超55%,非常后悔的占比为7.1%。对于后悔的原因,位居前三的为就读人数多,就业竞争大;对口岗位少,不好就业;就业薪资太低。得票率分别为59.4%、51.2%、50.4%。[8]

三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部分高校忽视师资、课程、质量保障制度以及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不足的办学条件,盲目追求专业数量的“大而全”而不注重专业内涵建设,课堂教学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初级阶段,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素质需求严重脱节,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岗位需求,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与展望2023》,当应届生被问及是否有后悔当初所学专业及相关原因时,选择后悔当初所学专业的学生中,44.5%的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实践脱轨,不能学有所学”,可以看出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预期要求。[8]

(二)岗位结构性矛盾

岗位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社会提供的岗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之间的不匹配。2018—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主要就业的渠道中,非国有企业、升学(内地)、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比例较高,五年平均比重分别为56.90%、12.67%、10.59%、9.32%,表明企业仍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9]

从变化趋势来看,2018—2022年,升学(内地)、自由职业、基层项目、出国出境/升学(国/境外)、自主创业总体呈上升趋势,占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期末比期初分别增加10.82%、1.99%、0.78%、0.49%、0.38%;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总体呈下降趋势,占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期末比期初分别减少0.48%、0.86%、0.99%、12.13%。

本文将事业单位、升学、机关、基层项目列为政策性岗位,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列为市场性岗位,2018—2022年高校毕业生在政策性岗位就业占比分别为24.15%、24.73%、30.26%、34.12%、34.90%,呈上升趋势;市场性岗位就业占比分别为75.85%、75.27%、69.74%、65.88%、65.10%,呈下降趋势。

基于以上数据可见,近年来虽然各类就业渠道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占比波动不一,但政策性岗位和市场性岗位的占比变动趋势却比较明确,政策性岗位占比的单边上升和市场性岗位占比的单边下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受市场规律调节的经营主体人才需求降低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偏好的改变。2019年以来,受市场调节的各个行业受到了极大冲击,相关岗位的稳定性较低。在此背景下,加之社会舆论的影响,部分高校毕业生追求就业岗位稳定性,以及通过升学提升学历的同时延迟就业的意愿极高。

用人单位的评价反馈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各类岗位的受欢迎程度。本文对100个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在“您认为您的单位无法招聘到符合需求的高校毕业生,主要有哪些原因”的问题中,选择“毕业生对于公务员等政策性岗位的热情远高于市场性岗位”的高达58%,在17个备选原因中排名第2位,仅次于“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太高,对工作的预期过高”。多数用人单位认为高校毕业生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单位的热情较高,而对普通企业招聘的热情较低,致使部分岗位竞争激烈,另一部分岗位则人才匮乏。

同时,本文对1472名2022届已就业高校毕业生再次就业的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如果可以重新选择职业,且用人单位均愿意聘用您,您会选择何种职业”的问题中,选择政策性岗位的占比为64.19%,市场性岗位占比为35.81%。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对于政策性岗位的就业意愿较强。然而,根据岗位性质划分,市场性岗位的容量远远大于政策性岗位,与毕业生的主观就业意愿倒置,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两难并存的局面。

同时,即使在政策性岗位和市场性岗位内部,各类岗位就业意愿的区别也比较大。调查结果显示,政策性岗位中升学、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占比较高,分别为32.40%、16.71%、11.68%,而基层项目占比则相对较低,仅为3.40%,说明高校毕业生虽然热衷于继续学习和稳定的就业岗位,但对于“三支一扶”等工作环境相对差一些的基层项目仍不具备太高的热情。在当前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开展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对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仍有待加强。而市场性岗位也存在这一问题,国有企业的选择意愿最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在市场性岗位中,工作相对稳定,而自由职业、自主创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其他渠道的选择意愿则相对较低。尤其是我国有大量的非国有企业,也有着大量的人才需求,却仅有3.40%的高校毕业生再次就业时愿意选择非国有企业,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需求。

(三)知识技能结构性矛盾

高校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水平是支撑其就业能力的核心素养,也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1472名2022届高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其知识技能的自我认知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我发现大多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很难满足用人单位招聘或工作能力要求”的问题中,选择“非常符合”的占比为13.25%,“很符合”的占比为26.90%,“一般”的占比为52.58%,“很不符合”的占比为4.96%,“非常不符合”的占比为2.31%。由此可见,被调查高校毕业生普遍认为毕业生群体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从各类具体素质看,被调查高校毕业生的自我评价普遍较低。在“即使已经毕业,我仍然会抽出较多的时间学习新的知识”等问题的调查中,对“非常符合”赋值5分,“很符合”赋值4分,“一般”赋值3分,“很不符合”赋值2分,“非常不符合”赋值1分。而被调查对象在综合素质自我评价中,均值最高的“工作态度”仅得分2.82,均值最低的“学科竞赛经历”得分更是仅有2.01,可见高校毕业生对本群体综合素质的自我评价极低,这也是高校毕业生认为本群体综合素质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重要原因。

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的聘用者,对高校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有着较为准确的认识。本文就“在历次招聘中,您发现多数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很难满足您的单位招聘或工作能力要求”的问题对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100个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用人单位选择“非常符合”的占比为11%,选择“很符合”的占比为25%,选择“一般”的占比为43%,选择“很不符合”的占比为16%,选择“非常不符合”的占比为5%。可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群体的综合素质也难言满意,与高校毕业生自我评价结论基本一致。

同时,本文还考察了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各类素质的具体评价。在对“请对您的单位聘用的2022届高校毕业生的以下素质进行评价”的问题调查中,同样是以李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别赋值5、4、3、2、1分。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要稍高于高校毕业生的自我评价,评分均值最高的“理解能力”得分达到了3.91分,评分均值最低的“科研能力”也达到了3.38分。由此说明,高校毕业生相较于用人单位的判断,对本群体的综合素质存在着不自信的状况。同时也应看到,即使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各类素质的评价相对稍高,其绝对值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同样以得分最高的“理解能力”为例,换算成百分制,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该素质的评分不足80分,其他素质评分更低,说明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高。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引导

一是高校要积极推进就业课程体系改革,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实施精准化、个性化就业指导,增强就业教育的实效性。不断丰富就业就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增强就业教育的实效性,帮助毕业生精准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成长成才。二是出台针对大学生到民企就业的支持政策,探索建立优秀大学生从民营企业进入公职单位、学历晋升的“绿色通道”,通过“扩岗补贴”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三是营造社会鼓励支持毕业生充分就业的良好氛围。家长要积极支持毕业生主动就业,新闻媒体要加强正面引导,积极选树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要主动关心毕业生就业,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岗位吸纳毕业生充分就业。

(二)提高专业设置的科学性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对未来3~5年行业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进行预测,为高校招生计划制定和培养数量确定提供支持。省级教育部门要对本省市各高校的专业招生计划参照就业情况进行宏观调控,避免专业重复设置,计划培养数量与市场需求严重不匹配的问题。二是高校要定期开展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调研,主动对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岗位能力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的匹配性。三是强化对重点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重点布局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交叉融合的新专业,加快对政府急需的紧缺人才培养,满足重点产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

(三)加大市场性岗位和政策性岗位开发力度

一是积极开发政策性岗位,继续扩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政策性岗位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招录规模,以“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特岗教师招聘计划为重点,积极开发基层社区服务、科研助理等各种类型的基层岗位,完善高校应届毕业生征兵入伍的待遇政策,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盘。二是创新性开拓市场性岗位,持续推进访企拓岗,尤其是高校二级院系人员要深入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状况,持续保持校企深度合作交流,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增强毕业生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的适配性。三是要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吸纳更多毕业生充分就业,充分发挥民营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四)强化大学生就业服务

一是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导师制度,发挥学校领导、职能部门、二级院系和辅导员的全员力量,努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岗位信息。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精准匹配。综合运用QQ、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多渠道向毕业生推送岗位信息,充分利用大数据和数字化手段加强招聘信息的整合共享,提高双选会的招聘实效。三是加强特殊群体就业能力提升培训,持续推进“宏志助航计划”实施,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见习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等高校毕业生就业资助政策。

(五)注重学生可迁移技能的培养

一是着力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勤劳、踏实、认真等良好品质,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二是着力强化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通用素质和可迁移技能培养,增强大学生适岗能力,缓解岗位需求与所学专业不完全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多学科交叉的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以任务为导向的跨学科实践体系,形成多维度跨学科知识技能考核标准体系,系统提升大学生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评价机制

一是实施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续动态变化情况和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反馈,同时开展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评价,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到招生、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环节,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二是建立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推进实施专业评价,将就业状况作为学科专业评价、教学水平评估、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三是加强就业工作考核评价。进一步健全就业工作激励考核机制,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落实就业工作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政策,完善校园招聘信息管理和就业真实性核查有关制度,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资金、资源和制度保障。


分享到:

Copyright © 2009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55RC人才网

地址: EMAIL:info@55rc.com